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

摘要。文章综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用工要求、经济转型中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结构性失业以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务工成本上升所造成的就业抑制等,最后提出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相关对策思考。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困境;产业结构;二元经济制度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但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收入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使得目前还有大量农业剩余人口滞留于广大农村地区,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于维护农村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全国人口中,文盲占7.12%,小学占30.13%,初中占41.67%,高中占13.80%,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7.29%,而2004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情况为文盲2%,小学16%,初中65%,高中12%,大专及以上仅为5%,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而企业对用工要求已经从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1],这就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长期隐性失业,而另一方面是企业出现了“用工难”和“民工荒”现象。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教育投资结构失调和教育结构不合理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投资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教育投资不断加强和农村教育投资不足矛盾。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而农村教育由于缺乏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而困难重重。在教育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农村教育中基础教育被摆在第一位,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却没有被较多提及,但在技术水平提升需要懂知识、懂技术的农民和农民工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却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极大阻碍着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


(未完,全文共4117字,当前显示10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