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缩小城乡差异加快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抓好。

关键词:城乡差距;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抓好。对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充分认识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意义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意义非常重大。

(一)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全国13亿人口,近60%生活在农村。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4977万人,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在本世纪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农村”。

(二)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

城市和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差距扩大已成为制约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制约和人力资源的制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使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挖掘不出来,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人口滞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劳动者素质长期难以提高,经济发展中最急需的、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劳动者供给不足,不少城市都出现了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增加了城市经济增长的人力成本。

(三)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的形成,归根到底是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造成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进行创新和突破。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用更大力量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建立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只有在这样的局面下,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人民才能和谐创业。

二、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未完,全文共5070字,当前显示134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