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一、问题的所在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改变了农村的社会和经济面貌,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收入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共识。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相对于农业收入而言,非农业收入的分布较为不均匀。而且,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在从总体上改善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剧了农民收入的不平等,尤其是在贫困地区。

既有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唐平,1995;赵人伟等,1997;rozelle,1996:chenandfleisher,1996;李实等,1998;陈宗胜等,1999;万广华,1998)。有学者认为,收入分配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它同时又是影响甚至于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李实等,1998)。可是,收入分配及其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制度变化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构成了收入分配格局及其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李实、赵人伟,1999)。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度扩大的结果,那无疑是制度变迁和经济政策在执行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现有的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着缺陷。

本文希望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状和地区差异,以及农村非农收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认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布的现状和特征如何,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究竟有多大,中国各省(区、市)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现状、特征和变动趋势是什么,等等。

二、文献回顾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如果国家间收入差别是由各国资源的初始禀赋不同所造成的,那么,随着各国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这些差别会逐渐消失。换言之,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人均收入的起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同,落后地区最终将赶上发达地区(barro,1998)。但是,也有学者对超过100个包括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绝对趋同现象(ben-david,1998)。林毅夫等(1998)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的地区发展差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三类地区之间。蔡昉等(200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却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趋同“俱乐部”。同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有条件趋同。

以库兹涅茨假说为核心的理论则认为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两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收入差距会扩大,而后经过短暂的稳定,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尽管有大量的学者利用截面资料或历史资料对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但是,这些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受到了另一些研究人员的质疑和批评(卢嘉瑞、陈永国,2001;彭玉生,1998)。王检贵(2000)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无论从经验事实还是从计量方法上看,“倒u假说”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捍卫“倒u假说”的文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


(未完,全文共8055字,当前显示127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