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当代财政分权的区域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布坎南和布伦南在1980年提出“利维坦”模型后,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规模的影响,就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在我国,胡书东(2001)、chien-hsunchen(2004)、孙群力(2006)等人都对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规模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但是,我们在分析各省的相对财政规模,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存在一些区域上的特征。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平均值都是由东向西递增,但是东部和中部的财政规模相差非常小,只有1个百分点左右,然而西部的财政规模要比东中部高很多,高出八九个百分点。那么这种差异是否受财政分权影响呢。也就是说,财政分权对不同地区的财政规模的影响程度是否是不一样。这个问题在如今研究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规模影响的文献中却从未被注意到。而我们下文就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来论证这个问题。

二、财政分权指标的选择、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财政分权变量的选择

财政分权变量的选择是进行财政分权实证研究的关键,它决定了我们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准确地反映出我国财政分权的影响。我们对财政分权变量的选择是基于对我国财政分权特征的认识。我国的财政分权是一种不纯粹的分权。这种不纯粹使得在我国财政收支的分配并不意味着相应的财政权力的转移或下放。因此,财政分权在我国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仅要单独考察收支分配的影响,也要另寻途径来反应我国的财政权力在中央和地方间的配置。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在预算外部分中体现的最充分(黄佩华,2003),基于此,本文选择了以下的一组指标来全面反映我国各省的财政分权状况:预算内的本级支出指标(dcbexp=各省预算内本级支出/全国预算内支出)、预算内本级收入指标(dcbrev=各省预算内本级收入/全国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支出的分配(dcexap=各省预算外支出/全国预算外支出)、财政自给程度(fs=各省本级收入/本级支出)、财政依赖度(fd=中央对各省的补助收入/各省的预算内总收入)。

(二)数学模型及方法

为了检验财政分权是否对不同区域的地方财政规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下面这个模型:yit=a1。a1dumeit*fdit+a2dummit*fdit。+a1duowit*fdit。a4controlit。yit


(未完,全文共3149字,当前显示9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