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文学批评维度的辨证互动透析

[论文摘要]文本、世界、作者、读者构成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批评理论针对文学活动四要素形成了不同的批评维度。正像文学活动以文本为中心建立系统而又多向度的关系一样,批评理论在文本与读者、文本与作者、文本与世界之间也形成了双向的辨证互动关系。

[论文关键词]批评维度;辨证互动;文本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将批评理论涉及的所有问题分为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个方面,并认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史就是处理这四者关系的历史。这在20世纪前半期的批评理论中表现的异常明显,各种批评流派纷纷将这四种要素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关系划分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自身理论的侧重和偏爱。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批评理论异彩纷呈,但却造成批评理论的封闭与孤立。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新的趋势,批评理论由封闭和孤立走向了开放与融合,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为了方便起见,本文提出“批评维度”一、文学批评针对各要素或各要素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理论向度这一概念,力图考察20世纪后半期,在理论融合的背景下,文学批评维度出现的辨证互动。

一、反映世界和建构世界

自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宣称诗人提供了现实的虚假图画因而驱逐诗人以来,文本和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模仿说成熟起来,他将文本和世界的关系从简单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扩大模仿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文学不仅要模仿自然,还要模仿“行动中的人”,文学不仅要模仿世界的表像,还要模仿表像掩盖下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之后,在文本和世界的关系上,后世一直都没能突破,虽然到了中世纪艺术模仿现实受到了敌视并被艺术模仿“上帝的心灵”所取代,但这只是模仿的对象性质不同而已,归根到底还是模仿说的变种。到了19世纪,文学反映现实仍然是处理文本与世界关系的唯一准则,以至别林斯基喊出了十分坚定的口号:“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而且在《文学的幻想》中说:“什么是艺术的使命和目标。……用言辞、声响、线条和色彩把大自然一般的生活理念描写出来、再现出来,这便是艺术唯一而永恒的主题”。

显然,无论是文学反映论还是模仿说在讨论文本和世界的关系的时候,都“预设了以文本为一方和以世界为一方的差异”,当然这个差异是我们在思考文学时都会遇到的,按照文学反映论的观点,文学无疑是一种模仿,就像以前人们用过的隐喻~一文学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或者按照哈姆雷特的说法:“文学是反观自然的镜子”,所有这些思考文学的方式都起源于文本和世界的假定分离,他们都暗示着:文本根本就不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未完,全文共4638字,当前显示110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