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1农业技术效率的概念界定

农业技术效率概念起源于技术效率,是技术效率概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关于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效率的界定经过了几次演进。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对技术效率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Farrell首次从投入的角度提出,技术效率是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既定的比例投入要素,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生产成本与实际生产成本的比率;技术效率反映一个生产单元在给定投入条件下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3]。1966年,Leibenstein则从产出角度出发,重新界定了技术效率,既在既定的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和市场价格条件下,实际产出水平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比率,亦即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产出与可能的最大产出的比率[4]。后者即从产出角度的定义被学界普遍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单元,LauLJ等[5]提出了相对技术效率的概念,即在投入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如果经济单元甲的产出比经济单元乙的产出高,则经济单元甲具有较高的技术效率。随着技术效率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将技术效率理论拓展到其他领域,如在农业上提出了农业技术效率。杨旭[6]认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是技术的生产效能发挥的程度,农业生产技术在稳定的使用过程中,转化太阳能,储藏化学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所需要的产品。GreeneWH[7]和王永龙[8]分析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距,提出农业技术效率是指观察到的或实际的农业产出与理想的或潜在的农业产出之间的差值;差距越大表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越低,差距越小则表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越高。若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相等,即为技术“完全有效率”;若低于潜在产出,则为“技术欠效率”。从相对技术效率出发,KRShanmugam等[9]认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可以由评价单元本身历史上的最佳生产与产出行为来衡量,也可以由空间上其他生产单元理想的生产与产出行为来衡量。从以上分析可知,不论从投入角度还是产出角度,界定的内涵一致,即农业技术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投入的条件下,农业实际产出达到理论最大产出的程度。

2农业技术效率的评价

对于农业技术效率的评价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其成果丰富。而国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变动的研究较多,对农业技术效率及其变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农业技术效率的评价着重在于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测量方法和指标变量的选取。

2.1农业技术效率的测量方法


(未完,全文共6792字,当前显示104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