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

勤劳、善良、纯朴是农民思想素质的主旋律,但是小富即安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严重等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的东西认识不清,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部分青年农民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所膨胀。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普遍,讲文明、讲卫生的风气尚未形成。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乱砍乱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素质高又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正以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1、农民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支撑和推动,现代农业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才能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这一转化能否顺利实施是与农民素质直接相关的。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如果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技术,较快地接纳、消化和吸收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从而充分实现新成果、新技术的效益。

2、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时而出现了价格走低的“卖难”现象。因此,必须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此相适应,农民应改变过去单纯种植、养殖而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不是农民把握市场,而是市场主宰农民,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难以优化,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结果使农民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3、农民素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未完,全文共3468字,当前显示9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