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所在,事关建设和谐社会,事关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之一是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改造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技保障能力。

一、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就是指农民所具备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它反映了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快慢。保定市是农业大市,全市农村人口920万人,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00万人。据有关统计,在300万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劳动力总数的60%。在300万名农业劳动力中,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有85万人。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市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在全省处在中等水平,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是重中之重,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选择。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市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原因

1.从政治角度分析,农民是弱势群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沿袭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将国民分割成城、乡两大集团,按不同的政策进行管理,使农民与生俱来就弱势于市民,如住房、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2.从经济角度分析,从建国后的一个时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村长期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体制,农民长期被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劳作,加上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只能满足于温饱,不少还处于贫困线上。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为了增加工资性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背井离乡,去城市寻求“城市剩余工作”,大多数农民进城后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苦、险的工作,挣回是几个血汗钱,而且常常被拖欠,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经济收入上不能完全有保证,自身素质提高缺少机会,子女受教育比城市人子女至少“慢半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恶性循环,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别,甚至为社会埋下隐患。

3.从社会角度分析,农民在农村是农民,进城务工后是“农民工”。由于受“身份”影响,尽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勤劳、智慧和苦难承载了中国快速扩展的工业化和低成本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是仍然不能享受市民的一切政策待遇。在城市人眼里他们是“打工仔”,处于城市社会结构中的最底层,收入虽然比在家种田增加了,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比市民要大得多。从农民自身受教育角度来看,农村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更是无法与城市相比。


(未完,全文共4801字,当前显示14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