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一、财政专项资金的概念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上级及本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设立,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要求,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实现某项事业发展目标的财政资金。该资金明显区别于经常性经费收支,基于项目,专款专用,独立核算。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财政专项资金在保障各级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关怀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充分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分配原则,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可以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作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更是推进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三、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数目多且结构界定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门类较多,使用范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性。例如,工业转型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发展和自主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和市级支农等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就相近。另外,尚未统一对财政专项资金构成进行界定,从支出性质角度划分,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从支出的用途分类,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建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这不利于相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降低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财政部门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分块预留,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某些专项资金安排的内容专业性较强,财政部门难以界定定额标准和把握支付进度,从而使准确的编制项目预算有一定难度,使预算数与实际使用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用款单位重申请,不重使用,盲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拨款,但由于缺乏对项目的论证,一些项目不能得到实际实施,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浪费,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财政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绩效监督与评价机制,使用效益不高

当前,财政部门并未建立完整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与评价机制,事前监督不足,少于事后检查,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这在财政管理上导致了相关部门、单位重视拨款、忽视效果,只抓资金项目建设、不关注实际效益的不良现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力度,建立了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依据评价结果对资金使用单位问责、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等方面仍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强化绩效问责、预算约束等机制。

(四)财政专项资金设立部门多且监管难度大


(未完,全文共3205字,当前显示10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