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金融危机对通货膨胀影响及对策思索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最大贸易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冲击。其标志是从2008年9月开始,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强,通货膨胀影响范围扩大、涉及商品种类增多、持续时间较长。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以治理,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历程

在此次通货膨胀之前,我国已经发生了5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是1979—1980年,最高通胀率达到6%;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4—1985年,最高通胀率达8.8%;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1989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18.5%;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1995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21.8%;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于2003年。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原因,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不是某种单一型的通货膨胀,而是复合型通货膨胀。具体特点为: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每次通货膨胀之前,都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应量供给。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量受国际因素影响明显,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类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类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主要体现在粮食、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能源及原材料方面。

2.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结构性外在的表现为产品和服务价格结构性上涨。每次通货膨胀发生时,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不同,上涨的非平衡程度也较高,商品的价格涨幅也不可能完全同步。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二元经济现象和产业内部失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传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原油等初级产晶方面,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外在的主要表现为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差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d的相互背离以及资产类价格市场的上扬。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未完,全文共2856字,当前显示90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