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道德教育中的信任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未来性、生成性、双边性,放心托付、承诺兑现、责任承担、批评反思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可以生成诚意与诚实、关心与自律、责任等最基本的道德,另一方面则可以生成荣誉和高尚等的理想道德。

[关键词]信任道德教育德育模式

传统道德教育的形象可以用“向后看”来描述,因为它强调传统道德规范在形成和评价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中的作用,它所关注的是那些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的、具有教化意义的道德文本。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所生成的往往是柯尔伯格(kohlberge,l.)所说的“习俗道德”[1]。由于“习俗道德”是先于教育主体存在的、预成的道德,它客观上要求道德教育主体被动地加以接受,因此在实效性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构建具有生成性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一、信任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信任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人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信任,信任是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同学的观点和做法等没有丝毫信任的话,他就无法形成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他怀疑一切,例如成天担心教室上的天花板随时都会掉下来,所走的路随时都将塌陷,周边的人随时都会攻击他等等,在由这种不信任所生成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他便无法生活。在这一点上,信任就如空气、水和食品一样重要,离开了信任,学生将生活在高度的焦虑之中,就会加重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就无法成为健康的人。

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在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健康而美好的关系。萨波尔(sabel,c.)指出,“信任是交往双方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易受攻击性的相互信心”。[2]由此可见,信任不仅构筑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也暗含着相互关心、宽容和爱护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一个信任他人的人能够将自己的事务乃至整个生命放心地托付给值得信任的人,这虽然是对“自己命运的道德抵押”[3],但是这也是他的一种幸福,因为一个时时忧心忡忡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同样,一个被他人所信任的人肩负着兑现自己诺言的责任,对于他来说,信任就是一种荣誉,一种光荣,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一种高尚。因此,信任又以具体的办式在表现幸福、高尚、荣誉等理想道德内涵。


(未完,全文共3323字,当前显示98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