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资源枯竭型地区承载力与经济转变

一、引言

在建国之初,根据国家工业的整体布局,众多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富集地区产生发展起来。这些城市在国家经济恢复、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就是为国家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国家在短期内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注入资源富集地区,其目的是要在短时期内获得最大量的矿产资源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资源型城市从产生之时,就存在着功能单一,城市社会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先天性不足等问题。同时,资源型城市数量扩张型的开发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集约化开发和综合开发,导致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转换率的相关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使城市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资源枯竭型城市(包括资源枯竭型地区)则是资源型城市中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的一类城市(或地区)。这些城市所依托的主体资源采掘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主体资源已经萎缩,资源主导产业衰退而使城市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开始全面衰落。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主体资源衰减等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体制机制僵化、生产要素匮乏、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社会保障能力乏力、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生态衰退和环境污染等。应当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支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先后审议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2020年)(草案)》、《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2007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国务院又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下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又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经济转型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要求和发展主题。这也需要我们全面考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承载能力,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二、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核心———综合承载力

(一)资源型城市研究范式的演化


(未完,全文共8264字,当前显示123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