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图书馆建立文化助残志愿者机制的意义

有效解决图书馆文化助残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问题面向残障读者的文化服务常常对服务者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在为盲人读者提供盲文文献等信息资源时,要求服务人员具备一定盲文阅读能力;在组织聋人读者参与文化活动时,服务人员应具备一定手语对话能力。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往往仅具备常规读者服务能力,缺乏面向残障读者服务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志愿者机制引入助残服务可在全社会范围内吸纳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大大弥补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如辽宁省图书馆招募了大量具有盲文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志愿者,按照盲人读者的需求制作盲人书籍;招募懂手语的志愿者投入聋人读者服务;招募电台专业播音人员为盲人读者录制音频资料等。将这些各具所长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因才施用,按其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专业技能分配于合适的岗位,即可形成一支由志愿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能力全面、行动高效的文化助残队伍,这一团队依托着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社会平台,必可为公共图书馆文化助残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帮助残障读者树立“知识本位”“、能力本位”[2]意识“信息的使用不同于一般物质的使用,它对使用者的素质和智能条件有很高要求。仅仅通过政策倾斜乃至‘救济’等手段谋求公平,并不能鼓励弱势群体的自身努力”[3]。很明显,“扶贫要先扶智,要先引导群众树立起正确的观念”[4],传统的图书馆文化助残服务多注重于从外向内的提供,而忽略了服务主体从内向外的摄取。即便图书馆提供的文化服务再丰富,如果残障群体没有对文化的真正重视和内心渴求,仅靠图书馆一厢情愿的“服务”,不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引起服务主体的反感。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则是帮助残障群体建立起“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意识。“以文化俗”的过程是一个异常缓慢的过程。这一过程更需要大量志愿者,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朋友的身份来到残障朋友身边,引导他们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到知识对生活和命运的巨大改变作用。如果残障群体都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必然将努力提高获取信息能力,积极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的主动寻求者。而这一工作单靠图书馆有限的工作人员,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只有依靠志愿者与图书馆的密切协作,双方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令这一长期文化目标得以实现。

与专业助残志愿团体合作,拓展自身服务范围随着志愿精神的传播发展和志愿服务意识的觉醒,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较多以服务残障人群为宗旨的ngo团体。很多这样的志愿团体具有较为成熟的助残服务经验和较为专业的服务技能。图书馆应尝试与这样的团体和机构合作,借鉴其丰富经验,寻求其技术支持,并通过这些团体拓展服务对象,扩大服务范围。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志愿者团体与弱势人群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借助他们的力量把弱势群体吸引到图书馆来,借鉴他们的经验为该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5]。如辽宁省图书馆与辽宁省“晴天博爱”等志愿者组织合作,共同组织的“手语世界”活动,活动以手语培训和残健互动联谊等方式搭建了聋人读者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桥梁。


(未完,全文共3927字,当前显示12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