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友善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第四个价值准则,是友善。

友善这个词,应该拆分成两部分来看。友是友好,表现友好,这是行为要求、是表面现象;而善是善良,心怀善意,这是心理要求、是内心态度。如果只强调表层的友好而不顾内心真情实感,就容易沦为伪善;而如果只强调内部的善心而不谈如何外化于行,就容易产生隔阂误解。所以,出于善意的友好,这才是友善这个词对于人际关系的完整诠释。

(一)与人为友,心从善念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中,都会面对这样两类人——其中一类,是我们认同的、喜欢的、看重的人群。他们,要么从客观本身就是正面的典范、优秀的代表,要么从主观意识上与我们秉性相投、志同道合、性情契合,要么,是拥有的职权、地位、名望、资历等因素对我们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使人不能不重视。总之,这样一类人群,每个人都会比较本能地以友好态度相对,我们姑且称这一类群体,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关系人群。

对于积极关系人群,友好以对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此时我们需要自省的是:面对这些重要人士,我们表现出的友好,是否真正出于善意的本心。容易做到的是外表友好,不容易的,是内心能否与外在行为保持一致的善意:我们是否会因为迁就而表里不一。是否会因为奉承而言过其实。是否会出于顺从而言不由衷。是否会出于权威而阳奉阴违。此时,追溯这份友好表现的内心出发点就格外重要。

对于本心不同而表面为友的人,在《论语》里有着明确的论述,孔子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对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益友的特点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博文广志的朋友;而对人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损友的特点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也就是一味谄媚逢迎的朋友、表面奉承而背后毁谤的朋友、总是花言巧语而所言不实的朋友。

同样是表面为友,但内心是否诚恳善意,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然而当我们身处在友朋之中、当我们为他人之友的时候,却常常浑浑噩噩、混沌不清。友好的态度、入眼的欢颜、顺耳的笑语,往往模糊了诚意与浮夸的界限、掩盖了真情实意与别有用心的本质。甚至,一种嘘寒问暖之姿可能已经顺延成了社交上虚与委蛇的习惯,似乎表象上的和乐融融,就是我们追求的友善关系。但是,我们是否真敢于叩问,当洗尽浮华过后,还有几个朋友依然住在自己心里。自己又能留在几人心里。

所以孔子的弟子曾参,领悟了老师的教导之后,就每天自省多次、追问自己的内心,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每天多次反省自身,问自己:我为别人做事是否有不忠诚于人的时候。我与朋友相交是否有不诚信于心的时候。我学习的知识是否有践行不够的地方。在传统文化里,并不追求高朋满座、门庭若市的浮华朋友,易聚易散;中国文化追求的,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诚心待人,善意如初。


(未完,全文共3547字,当前显示11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