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构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发展稳定的作用愈显重要,能否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属于国家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属于政府的职能。建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使社会保障法制化,应是国家需要采取的紧迫之策,也是长远之策,我们要坚持保障人权,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从立法、司法等角度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构;

分类号:g931.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安智博(1979-),男,山东淄博市人,助理工程师.

作者单位:安智博(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山东,济南,250021)

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始于50年代初,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后,我国陆续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保障”是由英语中“socialsecurity”一词翻译而来的,亦可译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概括起来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几大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行的基础,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与完善状况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在覆盖面、资金规模和保障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只有大约10%的人口不同程度地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当然,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社会保障的高水平、高标准。当前,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扶助困难群众,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凝聚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社会成员实实在在地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未完,全文共5977字,当前显示141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