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县级人大监督效果乏力调研建议

监督权是县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可在近些年的实际工作中,县级人大常委会监督“乏力”,监督实际效果欠佳。

一监督“乏力”现象

瞻前顾后怕监督。县级人大常委会的一些组成人员,由于缺乏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和理解,不能正确认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力,不能正确理解监督和支持的关系。在工作中怕这怕那,在监督中缩头畏尾。流行说法有几怕:监督多了,怕影响人大与政府的关系,监督少了,怕人民群众不满意;监督对了,怕力度不够难以奏效,监督错了,怕引火烧身,难脱干系。即使开展法律规定的一些监督工作,也往往害怕党委说人大越权,怕政府说人大刁难,怕部门说人大讨嫌。因此调查、检查、视察怕涉及问题,审议、讨论发言怕谈及不足。久而久之,就形成影响人大监督工作的流行口诀:少栽刺、多栽花;多画圈、少打叉,不敢大胆行使人大的监督权力。

捣东戳西瞎监督。纵观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监督工作,有些缺乏对当前形势的研究和判断,缺乏全局观念。没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年年监督计划换单位、转轮次,一届画个圈,缺乏全盘考虑。平时组织监督,想到什么,监督什么,临时动议,随机安排。有的直接参与政府部门的事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成天忙忙碌碌,磨了车轮子,累了人身子,年终总结,工作做了不少,可抓人大监督工作,则效果不大好。

装模作样佯监督。一般人大活动都比较注意形式,讲求程序。可有的监督工作,喜欢虚张声势,拘泥形式,习惯于事前发通知,事中走程序,事后见报道。组织代表视察、执法检查或是常委会开展的调研活动,喜欢大车小车一大路,前呼后拥一大帮。所到一个地方,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搞座谈,一套又一套,一环扣一环,看起来声势大,程序严,其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时过境迁一阵风。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只蜻蜓点水,一掠而过,缺乏事后跟踪监督和处理。这种只重视形式的至上和程序的合法,不讲求监督实效和解决问题的监督,是人们所谓的监督作“秀”。


(未完,全文共3220字,当前显示8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