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自20xx年以来,随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国税系统县级以下税源管理部门孕育而生。两年来,我局按照“属地管理,划区分类,户事相宜,权责相应,人机结合,动态监控”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优势,建立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源管理责任的落实,促使税收征管效能的巩固提高。对税源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以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加强了税源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了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行为,初步解决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税收任务也上了新台阶,圆满完成了收入考核目标。

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一是税收政策因素,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二是税收管理中的弱点问题,如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不互位。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企业低申报现象严重、违反税收政策的隐蔽性偷税案件的不断发生等。三是管理机制问题,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例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容易形成管理的盲区。四是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二、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及成效

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当前已经成为一项由多级、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比如税种中分行业、行业中按规模等等。


(未完,全文共5021字,当前显示13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