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征文6篇

【篇一】

1981年我上小学,1993年从教至今。学校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教室是我理想实现的殿堂,我目睹课桌凳的大变样。

1978年,5岁的我记得那年秋天姐姐上小学了,家中唯一的一张高脚木凳不见了。它可是我的最爱,比起家中一张张粗糙笨重、凳面坑坑洼洼的小板凳,这张凳子身材高挑且凳面方正、光滑,我经常又当桌子又当座位又当玩具。凳子不见了,我丢了魂一样哭着寻找。奶奶不胜聒噪,说:“你姐姐上学带去了,要不就得坐砖头。”我哭闹着,拉着奶奶到学校找。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叫“学校”的地方——一个空旷的院落两排茅草平房,土坯的墙,黑黑的窗棂上糊着泛黄的油纸。奶奶抱起我,透过破损的窗户纸向里瞧。我惊讶地看到,泥巴地上一排排和我差不多高的土台子,后面坐着十几个土孩子,我的姐姐就在其中。她坐的正是我朝思暮想的木凳子,而大多数孩子坐的是摞起来的砖块。我好奇地盯着土台子、砖凳子,竟然忘记了此行的任务。后来,姐姐用每天一个故事换取了木凳的使用权,我也懵懵懂懂地“认识”了王二小、刘胡兰、海娃……

“上学多好呀。”期盼中,3年后我如愿以偿跨入了这所小学。此时,草房变成了瓦房,我也不用带凳子了,教室里全换成了木质的长条凳,土台子盖上了一层光滑的水泥板。两年后,土台子换成了长条桌。

从三年级,我们教室一直用木质的长条桌凳。桌凳都一米多长,凳子也就巴掌宽,桌子有一尺多宽,但也只是四条腿顶着一块木板,进入初中才用上有桌洞的长条桌,书包终于有了安身之所。长条桌凳两人合用,与同桌有深深的友谊,也有不愉快的回忆。

1990年,我考上师范学校,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木质桌凳,呵呵,终于不必合坐了。凳子是结结实实、端端正正的方凳,凳面是长条凳的两倍宽。最喜欢的是桌子不仅宽大,还有一个严严实实的大桌斗,桌面可以开合,可以上锁,青春期的小秘密不怕被人发现了。

如今,为人师25年,目睹了课桌凳的不断变化。上世纪90年代还是清一色的木质桌凳;新世纪后,安全环保的合成材料课桌椅进入校园,不仅是材质的变化,而且讲究人体工学,高度可调,颜色漂亮。

随着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进,便于移动、能任意拼接的桌椅受到青睐。我们学校录播室的课桌可以拼成三人一桌、四人一组、六人一圈,方便极了。图书室的桌椅不再是行列整齐的方形桌凳,变成了活泼可爱、五彩缤纷的卡通造型,孩子们或伏在“花瓣”上,或坐在“蘑菇”下,或躺在“月牙”上……在书中畅游,海量图书装点着学生的幸福童年。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智慧教室的豪华桌椅诞生了。电脑椅舒适气派,课桌嵌入电脑,让课堂与网络、大数据、学习软件、便携式终端高度融合,学习资源走向无限世界,学习方式走向立体多元。

桌凳从无到有,从一种基本的学习设施到关注美观和功能,从满足学习需要到适合身心体验;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让教育装备日趋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可谓“桌凳换新颜,教育谱新篇”。

【篇二】

近日,我回老家探望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时,突然想起应该到近两年未曾光顾过的、孩提时在那里度过4年读书生涯的村小母校去瞧瞧。当我走进校门时,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楼前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随之传来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触景生情、不禁感慨万千,在我脑海记忆的深处回荡起母校的变化。

据村里的多名长辈说,虽然贫瘠、自然条件比较差,但村里文化氛围浓厚。我于上世纪60年代中叶入学,1963年8月,教室在史无前例的连续7天特大降雨中倒塌,之后重建并扩建为4间教室、两间教师宿舍、一间厨房,其他办学条件亦然。


(未完,全文共6459字,当前显示14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