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范文一:

花了不少时间,终于看完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对于中国来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以来的三十年,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三十年间中国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数次波峰浪谷的考验,才走到今天。看完全书,就像对刚刚过去的三十年做了一次全盘梳理,国家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那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经历了这三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越来越被世界认可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国民也越发感受到正在成为大国子民的自信与自豪。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在表面繁荣底下的,却还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忧虑和警惕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今天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改进,也许在不久的某一天,我们终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首先,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令人困惑。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很多时候是游离在国资或外资背景的企业之外,艰难生存,他们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充当了改革的试验者,但往往当条件成熟了之后,有资格摘取果实的却并不是他们。而当执政者发生犹豫或妥协时,被推出来示众的却是他们。他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做过多的无用抗争,而继续寻找被忽略的夹缝以求得生存。纵观三十年,不可否认,正是有了这些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的参与,才渐渐形成了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模式,而市场的出现才催生了竞争机制,有了竞争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到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最大的就业基地,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但是当更多的外资借着全球化的脚步进入这个国家各种重要行业的时候,民营企业依然被很多领域阻挡在家门口。这样的一种不公平和不平衡,不免使人困惑和唏嘘。

其次,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企业依然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低水平的层次上靠打价格战为生,这和当前低素质的劳动力条件分不开,也和中小企业缺乏技术投入的实力有关。我们曾自豪于我们是世界工厂,但是现在终于明白,其实我们只是装配车间,很少技术含量,况且就是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我们也做得并不好,中国产品往往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我们的优势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这也正是这三十年间,大多数的企业都只昙花一现的原因。像鲁冠球,张瑞敏,柳传志等依然还活跃在开创初期的行业里的,实属凤毛麟角。即使这样的企业,他们也并不是因为技术领先或质量上乘而得以不败,想要坐稳坐强,对他们来说依旧任重道远.更让人忧心的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在近期内还看不到有明显变革的可能。

第三,我国目前的国企绝大多数是垄断行业,这种靠国家背景和资源立足的企业究竟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他们能不能作为支撑起我们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柱,他们又是不是能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从而让更多的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正确道路。他们能代表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吗。

第四,执政者究竟选择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策略,他们眼里的民究竟代表了谁


(未完,全文共5342字,当前显示11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