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我市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市确定了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文化基础设施是承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市政协常委会将加强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课题,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我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以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根据这一战略部署,我市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强市、文化惠民的总体工作目标,将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大民生项目有序开展、重点推进,形成了群策群力,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并不断有所创新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诸如儿童公园、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八马路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业已建成。1978年,我市开始筹建xx市人民剧场和艺术剧场;1982年和1987年,又开始建设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以及市群众艺术馆、市朝鲜族艺术馆。这几所场馆已为四平人民服务了30余年,它们见证了四平文化事业的跌宕起伏,为适应满足四平人民文化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我市对已有的馆所进行了重修改建,强化了场馆的服务功能,完善了部分场馆初建时期的一些功能要求。已陆续对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群众艺术馆、朝鲜族艺术馆整体进行了维修、改造,从而使老场馆焕发了新活力,继续完成着为四平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的光荣使命。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近些年,我市更加着力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面向大众的文化设施。其中,四平战役纪念馆比较具有代表性,它以“四战四平”为背景,是吉林省唯一的军事题材专题纪念馆,2006年建成后,与东北民主联军一站四平指挥部旧址、四平保卫战前线指挥部旧址等共同组成红色教育基地。2013年,该馆又增添了幻影成像项目,丰富了参观内容,突出了教育的目的。

此外,我市抓住国家关于“十二五”期间扶持地市级“三馆”建设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4600万元开始筹建文化活动中心(即文化新馆)。新馆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大剧院和读者服务中心等,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新馆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图书阅览、文物展陈、文化活动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推广、美术教育与陈列、会展中心等十大功能,从而彻底改善四平城区文化设施落后的面貌,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并重,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建成包括四平战役纪念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朝鲜族艺术馆等“五馆”以及市人民剧场和电影城、书城,它们与英雄广场等文化广场共同构成我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为了履行好“文化惠民”的职责,这些场馆不断开拓自身业务,向四平人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五馆”积极向公益性靠拢,已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


(未完,全文共4253字,当前显示138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