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发掘县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旅游的根与源,旅游是文化的形与体。为更好挖掘我县壮族文化精髓,加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县委批转的《xx县政协2010年工作要点》的工作安排,县政协副主席吴丽文、调研员黄兰英等率领经科文谊委和部分政协委员对发掘我县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开发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硕龙镇、恩城乡、宝圩乡、堪圩乡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和景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召开了文化、旅游、乡镇分管领导等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县民俗文化旅游现状,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县发掘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xx县位于云贵高原南沿,xx区西南角,距离自治区首府xx市145公里,东北邻xx县,正北与xx县接壤,西北连接靖西,西南邻xx县,西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比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大新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地方风俗。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渗透到文化艺术、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大新民俗文化处处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具体而言,大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养利古城为代表的历史遗存遍布全境。xx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据1984年以来普查,目前在我县境内发现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共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摩崖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10多类。这些文化遗产有榄圩正隆更新世巨猿化石出土岩、歌寿岩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昌明交岭战国古墓葬、恩城花山秦汉崖壁画,桃城大塘东汉冷水型铜鼓出土址,宋代壮族首领侬智高安兵城,恩城岜字山文明土司摩崖石刻,那岭宋至清代古人辟乱遗址龙宫岩,明代全茗画岩摩崖造象,桃城养利古城、上对益天洞摩崖石刻,清代硕龙靖边城炮台等160多个点,其中养利古城经济文化活动遗址更具代表性。据旧县志记载,养利古城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为养利州知州罗爵所建,初为土城。万历十一年(1583)知州叶朝荣将土城改建为石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州麻永平率众进行全面重修。重修后的古城内外墙全部用料石砌置,中间填土夯实,面铺青砖,没筑墙垛,并设置大小炮台五座。另外,在城城之上,按方位修建东南西北四座城楼,并开有东、南、西、两小西五个城门,在两小西门之间的城墙之下,依地势开有名“水洞”的拱门即水闸门一个,以供城内两个小泉洪涝时泄洪。今保存较好的有养利古城南门楼、东门楼、西门楼及古城北楼基址及城墙。传说当时的养利古城气势雄伟,形态壮观,从附近的山顶上向城中远眺,堪与明代靖江王所建的桂林王城媲美。

(二)大新的土司文化独树一帜,土司文化是由土司制度及其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及社会文化等组成的一种文化。北宋时期,在今大新境内,设有养利、万承、太平、下雷、茗盈、恩城等6个土司;元未至明初以后,中央政权为了进一步对这一地区加强管理,又在面积较大的太平圭州和茗盈土州分别增设了安平土州和全茗土州,使今xx县境内的土司达到8个之多,这在广西各县所少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土司制度在xx县历经明、清两代之后,至民国初所才逐步改土归流完毕。大新的各个土司曾管辖今xx县的广大地域,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积淀了许多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大新土司文化内容丰富,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旅游等价值,发展土司文化旅游的产业,对大新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未完,全文共11182字,当前显示148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