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某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加速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战略举措——关于**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所谓劳务经济,就是通过开发劳动力资源,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再开发,创造更高经济效益,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一种经济形式。党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乡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截止目前,全乡输出劳动力*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年人均收入按最低标准3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万元。

一、基本特点

经调查发现,我乡劳务经济已实现了五个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以往农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即使有一些外出搞劳务的,也只是小打小闹,偶尔出去挣点零花钱而已。但近年来,随着政府抓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外出的劳务人员日渐增多,出现了长期在外、常年在外,甚至举家搬迁的输出形式。其安置富余人员的数量、所创造的经济价值,都是其它产业所无法相比的。由此可见,它已经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成为农村的一种重要经济成份。

二是劳务输出的形式已由过去的自我分散输出,向有组织的规模输出转变。我乡劳务输出工作曾一度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无人抓、无人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心计、头脑灵活的人先走了出去,但大部分是投亲靠友、奔熟人,你东他西,你南他北,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随着劳务输出工作重要意义被逐渐认识,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此后,有组织、有规模成为劳务输出的主要特点,有干部带的,有能人领的,有经纪人联的,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体现出了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

三是劳务输出的领域已由过去的县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过去人们对劳务市场不熟悉,怕跌倒、怕摔跟斗,不敢出县、出省、出国务工,即使大胆走出去的,也都心里没底。2002年,我乡进县城务工的有421人,县外省内的有584人,省外的有312人,出国务工的没有。而2004年前10个月,进入县城的就达738人,省内的1975人,走出省外的1046人,国外的17人。如果说进入县城务工是利用了地缘优势,那么众多走到县外、省外、国外的人,则更多是因为具备足够的能力、创新的魄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输出人员层次的提高。

四是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特别是去年以来,向哈药厂、哈轴承厂等一些单位输送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这些单位的岗前培训,将来成为这些企业的技术工人。这一方式架起了我乡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的金桥。


(未完,全文共4083字,当前显示12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