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后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一、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面临的情况

(一)金融界。市场失灵,公允价值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按公允价值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在账面上确认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而这些仿佛是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使投资者进入了严重的误区,相关金融机构的股票被他们恐慌性地抛售。之后,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不断降低,最终使得这些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最终引发金融产品螺旋式的价格下跌浪潮。为此,那些著名的金融机构,例如花旗、美林瑞银、百士通等,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实际损失,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停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会计界。公允价值反映了危机,而不是引发和加剧了危机。会计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所以受到猛烈的抨击,无非是金融界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了替自己的过度投机和失败的风险管理行为找到借口而推出来的替罪羊。会计各界人士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的产生,自然是因为金融机构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例如信贷标准的无条件放松、住房按揭贷款的无限制发放、资产证券户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大量无计划的使用等。而会计界在金融危机中所做的,只不过是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一有效的核算工具,及时、透明、公开地揭示出了金融机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一行为最终只不过是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金融风险。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未完,全文共2373字,当前显示67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