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

篇一: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张树文

(原载《秘书工作》2006年第6期)

摘要。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它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公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秦代公文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西汉初期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公文的内容。隋唐的文风改革使唐代公文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宋代公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代和清代,文牍主义盛行,长而空的公文比比皆是。

关键词:秘书史古代公文公文文风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用的图画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据传说,黄帝以前的氏族首领,多以口头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淮南子·氾论训》),“自五帝始有书契。”(《后汉书·祭祀志》)“五帝”之首是黄帝,因此,我国公文的最初萌芽当出现于黄帝时期。

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中以“誓”为名者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牧誓》是武王讨伐商纣至商都城牧野郊外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要言不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这些“誓”具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功用,相同的格式,已经具备了公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秘书史研究专家多认为夏启的《甘誓》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公文,依此说,我国公文的产生

和国家政权的出现是同步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公文的本质和功用决定的。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收录的是“上古帝王之书”。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是帝王和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因此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无逸》、《盘庚》、《秦誓》等篇章尤称典范,条理分明,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而且具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频繁,变法革新运动兴起,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公文的体裁和文风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当时的外交文书、法令文书以及士大夫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上书”,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及后来的《史记》中,出现了李斯这样的公文写作大家。这一时期公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夭,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皆具有“尚质而不文”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尚质而不文”是符合公文写作要求的。

西汉初期,出现了一批公文写作大家和一些堪称典范的公文名作。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疏谏猎》等。这些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写作者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面对现实,分析形势,针砭时弊,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今,写得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贾、晁的疏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未完,全文共9725字,当前显示14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