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感时花溅泪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九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中的句子。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之间逃亡蜀中。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世称肃宗。杜甫闻讯,将家人安顿在都州之后只身一人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但不幸在途中被俘,后被押解到长安。在长安期间,杜甫目睹昔日繁华的帝京一片萧条零落,百感交集之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春天的花本应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本应欢呼雀跃,但我看到春天的花开却潸然泪下,听到鸟的叫声却心惊胆战内心痛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内心就越发伤痛,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情感。

篇二:感时花溅泪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但由于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人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它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千百年后,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篇三:感时花溅泪


(未完,全文共3828字,当前显示12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