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村产业结构

21世纪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大约占人口比例的70%,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长期以满足温饱为基本目标的我国农业,由此将进入一个适应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的新阶段,即以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的阶段。当前我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使我国农业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新情况。产生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虽经过几年调整,仍未有较大的改观。(2)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综合价格已经很高,有些品种单价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许多,靠提价增收已无空间,相当多的农产品由于成本高、质量差,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形成低水平的供大于求,造成大量积压,引发农产品卖难,致使价格下跌;而现代人们追求更好的口感和观感、更高营养价值、更有利于健康的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却相对不足。

2.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变成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业生产是在自然中进行的,严格地受土地、水分、热量等自然条件的约束。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农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性,严重地束缚着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尤其在现有的技术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下,南方的地少与北方的水少,开发利用的强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农业大幅度增产的余地很小,即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对我国农业的深层发展构成了制约。

另外,农业产品的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长期形成的重数量增长、轻品质优化的农业增长模式,明显受到了需求的制约。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短缺、限量供应的紧张状态已基本结束,开始进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新阶段。

3.农业生态环境日趋严酷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在"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过去粮食产量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粗放经营,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耕地质量下降、"三化"严重、干早缺水、水土流失加剧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等。例如,盲目的和非科学地增投化肥,超过农作物的需要和土地负载能力,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浪费了生产资料,而且也造成水体、土壤和环境污染,导致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牲畜发育不良等后果。另外,大量除草剂、塑料农膜的使用,也加剧环境和耕地质量的下降。

4.农业劳动者素质低下,剩余劳力越来越多

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目前3.4亿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中,文盲与半文盲占24.99%,小学文化程度占38.4%,初中毕业程度占29.37%。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只能从事初级的、粗放的、技术含量低的生产。


(未完,全文共7937字,当前显示14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