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执着与执著的区别

范文一。执著与执着有何区别执著与执着有何区别。

形容某人做事坚持不懈、追求不舍,有人用“执著”,如“执著地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人用“执着”,如“对崇高理想的执着”。

“执著”原为佛家语李名隼从来源上看,“执著”一词本是佛教名词。佛教中,有大乘、二乘(即小乘)两派。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二乘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辞典》解释说:“执著,术语,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执著的“著”音zhuó,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唐朝的《坛经》云:“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修行正直心,对一切法都不要执著。”在中国佛教经典中,表示“执著”的意思也用“著”,如《金刚经》云:“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诵读。”这句话的意思是“须菩提,假设是喜欢小乘法之人,他执著于自我之心、他人之心、众人之心、寿者之心,那他就不能听受、诵读此经。。”可见,“执著”原为佛家语,不宜将其写成“执着”。

由“著”到“着”刘娇“执著”一词在结构上属于并列结构,“执”“著”二字意义相近,都是“固定、附着”的意思。“著”在这里音zhuó。

佛经用“著”而不用“着”是有原因的。据《汉语大字典》记载,“著”(zhuó)有“附着”义的情况出现得较早,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就有“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句子。唐代僧人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收入此字。大量地用“着”(zhuó)来代替“著”(zhuó)的现象出现在元代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中。如,过去的“著实”“著意”“著落”“著恼”等都有了“着实”“着意”“着落”“着恼”等义同形异的写法。在《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中,可以见到“执着”最早的书证:“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这个“执着”的意思为“固执、不圆通”,显然是从“执著”演化来的;而其中的“着”(zhuó)也应该是动词,意思也是“固定、附着”等。由此看来zhe,在“附着”这一义项上,“着”字应该是“著”字的俗体。正本清源,还是应该以“执著”为正体。

不妨看看权威工具书是怎么选择的。《辞源》和《辞海》(语词分册)都只收“执著”而未收“执着”。《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既收“执着”又收“执着”,但都是以“执著”为正条。《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解释“著”(zhuó):“‘着’(zhuó)的本字。现在通常写作‘着’。‘执着’一词习惯上仍作‘执著’。”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执著”的释义后也明确标明“不宜写作‘执着’”。词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老师,如此众多的词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执著”,我们自然也别无选择。


(未完,全文共19335字,当前显示111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