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六篇

【篇一】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复杂,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对执政者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习近平同志有着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从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到“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的改革魄力,有认识论的辨析,也有方法论的思考,更有源于实践的总结,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

在《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了“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原文出自孔子《论语·颜渊》、《论语·子路》之中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篇二】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古人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多篇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主要是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全书约26万字,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我读《习近平用典》,深深感受到这些收录的经典语句几乎成为浓缩中华文化古典智慧的缩影,书中古典语句几乎每一句都可称之为经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古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洞悉世事一种睿智与眼界。这些难以被超越的经典,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未完,全文共6859字,当前显示147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