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

下面是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请您参阅。如您需要符合您实际要求的,那么您可以点击网页两侧的:和在线客服,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哦。

【篇一】

近日读完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对于儒家的道德学说有了一点新的感悟。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人自危,求取自己的利益,道德准则则被弃置一旁,属于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方死的时代。为了使社会从动荡不堪解脱出来,孔子选择了复周礼的道路。孔子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完善,以周礼为行事的基本规范能使社会井然有序,天下安定、百姓安乐。但是有礼还是不够的,孔子创造性地改造了古代仁的概念,将其赋予新的内容,把仁作为行礼的内在基础,从而有了儒家完整的道德学说。

一、礼——理想化的社会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但最初的仪式活动并不是礼。在仪式活动发展成为礼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出现了一批专门掌管仪式活动的人员,仪式活动变为少数人垄断,成为体现少数人意志的一种活动。显然,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起源又促进了这种分化与文明的形成。由于特定的亲属制度和发达的祖先崇拜,礼一经产生便具有重视现实和人伦的特质。同时,礼的关注重心是人而非神。与殷人尊神尚鬼的作法不同,周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把注意力集中到现世人间,通过礼的实践以行人事。

春秋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堪,方生方死的时代。盛极一时,成功运作数百年的周代礼乐制度,这时已经行不通了。孔子称这种情况为“天下无道”。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孔子提出了“复周礼”的主张。他看到了最初的“礼”的等级分化和重视人伦的特点,看到了构建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希望。

在孔子眼中,礼与政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事之治也”。从狭义看,礼只是典礼、礼节的意思;从广义看,其含义是礼貌(好的行为);从哲学意义看,又具备了理想的社会秩序之义。

在我看来,对于孔子的“礼”的解释,最合适的是第三者,即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合理中节的封建社会。孔子追求礼,毋宁说是追求一种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人人相爱,尊敬当权者,等级分化明确,在社会上公众的拜祭喜庆符合礼乐之制。这种礼不仅包括了宗教的法规,也包括了生活的规范。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依靠这种礼,整个社会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

二、仁——诸德之家

孔子从来不没有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仁可以是“为人也孝悌”、可以是“爱人”、可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表现实在是太丰富了,其中每一个表现都是仁的一个子项,要想用其中任何一个子项,哪怕大一点的子项,去统一其他子项,都是不可能的。孔子从来没有用仁来具体指代某个人某件事,相反,他赋予了仁很多的变数。我看来,只要行为是符合道德的,符合人之为人的标准的,就能够被称为仁。可以说,仁应当是一种人的纯乎自然的状态,是合乎人情的思考,是儒家确立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从这点来说,仁是诸德之名,凡是合乎道德的都能被称为仁。

仁的另一个说法是诸德之源。仁可以说是道德的根据和源头,是道德的根据,是道德的本体。没有了仁也就没有了一切道德。维护好了内心的仁,也就有了“德”。仁是内在的。因为是内在的,所以仁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而非知识。因为是内在的,所以仁成为了道德的起源和根据。


(未完,全文共7987字,当前显示13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