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眼见不一定为实素材

范文一:眼见不一定为实俗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而且很多人更把自己亲眼看见的奉为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说:我亲眼看见的绝对不会有错。那么,眼睛看见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事实上,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看待事物时都难免带有主观性,即认知上的“盲点”,因而即使是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事物,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思维的局限,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偏差。从古至今,因为主观思维局限性出现认知偏差,进而陷入尴尬的例子并不少:“眼见不为实”的尴尬传说古时候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外出经商,妻子在家守候。数月后,丈夫十分想念妻子,回家探望,却看到了令他十分痛心的一幕——窗口里映出了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正与一个陌生男子吃饭,妻子还微笑着夹了一块菜喂到男人口中,感觉十分亲近。他立刻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再不愿往前走一步了。他一怒之下毅然调头就走,很久没有回来。当他白发苍苍之时,想到自己时日无多,趁有生之年要解开那个心结,于是他又回到了当年的家。看到了他的妻子也已是满头白发,却孤孤单单一个人生活。妻子坦诚地告诉他,那个男人是她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只是碰巧来此地看望她一下而已。孔子的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就把它吃掉了。不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自以为颜回在偷食,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看到的并不是“事实的真相”。孔子后来非常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类似的“眼见不为实”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也是屡见不鲜。在春晚的舞台上,刘谦迷惑住十几亿人民。“我没有办法相信我的眼睛。”相信不光是董卿这样喊,很多人当时也守着电视“见证奇迹”。那么,为什么自己亲眼所见真真切切的东西却可能并不是客观事实呢。视觉上的偏差虽然多数时候我们都能看到比较属实的状况,但偶尔还是会出现偏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错觉”。错觉的产生来自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也就是说,人体的感官生理结构和我们平常对生活的认知,都会影响到大脑对视觉的判断。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他是错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基于人体生理特性而产生的心理错觉包括:盲点、视觉暂留、色彩错觉、明亮度所带来的错觉、心理认知引起的错觉等。

1.盲点。人看东西时,眼睛通过感知光线而观察到物体影像,然后报告给大脑,之后大脑才会发出相应的行动指令。然而眼睛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当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正好处于视网膜盲点的位置时,我们就会看不见。不过还好我们脸上有两只眼睛,双眼的盲点并不重合,因此即使物体处于盲点位置,另一只眼睛仍然能够看到,双眼正好可以互相补充。但只用一只眼睛时,就有可能出现“视而不见”的状况。

2.视觉暂留。除了盲点之外,眼睛还存在着短时间视觉存留的特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像”。残像会给我们造成一些错觉,在速度足够高时,残像会产生连贯性,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片的时候,就不会认为“我看到的是一帧一帧分开的画面,每一帧之间都存在着一瞬的光影变化”。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自制动画,就是在书本每一页的角落里画上连续动作的小人,然后快速翻页,就能得到“动起来”的画面,这就是典型的生理性视觉误差。


(未完,全文共20575字,当前显示142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