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新闻同仁:

非常荣幸地参加报业集团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大会,并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在基层采访的经历和体会,诚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与大家共勉。

我叫李月锋,是农民报驻邯郸、邢台记者,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这8年几乎都是在农村“泡”过来的,采写各类报道近千篇,我也从中受到了锻炼。深刻体会到,记者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写出叫响的好文章。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人”,促使我扑下身子为农民服务

在农民报当记者是很辛苦的,需要克服常人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交通问题,新闻发生地动辄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这与在环城路以内采访的都市类报刊的记者有天壤之别,每天有一半时间消耗在路上,我真切体会到“当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当你拿着报纸看新闻的时候,我们还在路上”。平时,我都是早6点起床,6点半出发,到县里、村里的时候,大约是9点多钟。上午采访村民或者当事人,再往县城赶,下午上班前,在被采访单位门口等着,下午五六点钟往回返,到了邯郸差不多就是**点钟了,这一天的工作量是十几个小时。

其次是素质问题,我以前在河北商报工作过,主要采访都市类新闻,采访对象大都是市民,总的来看,市民的素质相对较高。一是证据保存齐全,例如票据、物品等;二是可以提供一份基本情况材料;三是敢于站出来,直面反映问题。所以,在市区采访新闻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而到农民报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受宗族势力、乡亲关系、邻里面子等因素影响,许多新闻发生的时候,他们有相互观望的心态,延误了新闻采访的最佳时机;感到冤枉的时候,才开始找记者反映,而此时已时过境迁,证据、现场可能都没有了或者很难找到。所以,等记者去采访的时候,要证据没证据,看现场没现场,甚至连一份现成的材料都没有,农民只能凭嘴说。面对这样的农民兄弟,只好费九牛二虎之力,想办法取证,靠大量的证言和搜集到的材料来完成采访任务。

三是生活没有规律,到农村采访,对记者来说,个人生活没有规律,饱一顿饥一顿,甚至一天吃两顿饭、一顿饭是常有的事。有的时候是为了赶路,有的时候为了等一个人,有的时候想吃饭找不到地儿,这样的感受所有跑过农村的记者都亲历过。

这是8年来我在农民报记者岗位上的感受,面对这些困难,我选择了克服,更没有叫过苦。因为我的心中有一种信念:我是农民报的人,我是一名为农民服务的记者,农民需要我,农民报需要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人。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努力工作,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为农民报拼搏奉献的精神支柱。

为什么有了这样的信念。是因为农民报这个集体感染了我、激励着我,在这个40多人的团队里,从编委会成员到普通编辑,从总编辑到各位记者,每一个编采人员都有特殊的农民情结,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有农民味儿。,编辑部全体来到邢台县皇寺镇一个山村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睡农家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进一步拉近与农民的感情。去年,农民报所有编辑记者分成9个小组分别下乡进村,干农活、住农家,体验风土人情,服务读者百姓,了解发展现状,解析现实问题,这次为期两个月的驻村活动,使得编采人员与数百上千位农民成了“知心朋友”。

我对农民的深情源于这个集体,源于这个扎根燕赵沃土的农民报,促使我扎扎实实为农民服务。在农民报工作的8年里,我负责邢、邯两市近40多县、市、区的农村采访工作,可以说,这些县、区的每一条路都走过、每一个乡镇都到过,较好地完成了报社领导交办的采访任务。

扎根基层,勇于吃苦,采写的新闻才能“闪光”


(未完,全文共5466字,当前显示14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