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行政伦理视域下社会不公平问题探析

吴涛(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摘要。社会公平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产生的根源都是不公平问题。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和谐和会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更是行政伦理的价值取向,其对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行政伦理;社会不公平;价值取向;效率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06-0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还没能完全同步,相关的制度规范还不够健全,积聚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老百姓关注比较多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求学、就业机会不平等问题;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退休养老双轨制问题;公民私人权利得不到平等保护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就其本质而言都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渴望与诉求。从行政伦理的角度讲,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者们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一、社会不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我国当前社会不公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行政伦理的视角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行政官员的行政理念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效率与公平都是行政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如何认识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对任何行政官员来说都是重大的考验,但不少官员在此问题上存在认识理念的误区。

一是存在极端的效率观念而不重视公平。有些行政官员一提到公平,就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联系到一起。认为公平就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是一种倒退。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应该完全按贡献分配,按效率分配,按劳取酬,从而从心理上抵制社会管理的公平原则,忽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尽管承认人的差别性,坚持效率优先,通过竞争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继续把财富蛋糕做大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但行政官员的这种极端效率观念,认为效率能够解决社会中的一切问题,而不重视公平的行政理念,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是存在机械的认识观念而扭曲公平。不少官员对公平的理解比较机械,简单地认为公平就是市场经济领域所遵循的公平竞争,等价交换、机会平等等原则。在工作中,这些官员常机械地把这种市场公平理念带到社会管理领域,其行为往往会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因为在社会领域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生存的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的个体差异是极大的,有时候即使机会公平,平等竞争,也未必能保证结果公平,社会管理的目的正是通过行政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将市场机制中的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机会平等原则机械套用到社会管理领域,极容易在“公平”的掩盖下造成“伪公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

(二)相关的制度存在问题


(未完,全文共5640字,当前显示135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