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我国总体实现小康以后,党的十六大再次重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对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进一步深化了对基本经济制度含义的认识,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对初级阶段认识的重大发展。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尽管它只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但这个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则是不容质疑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当然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更不能抛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毫不犹疑地使公有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是坚持国家和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尽管现在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而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支持和鼓励一切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判断一种所有制有无存在的根据,有无优越性,不是看它的经济性质,而是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一种所有制有无优越性和优越性大小,归根结底决定于它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生产力发展。而具体判断它在当时当地是否适应生产力需要和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又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适应生产力要求的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还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的“一大二公”所以不能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就是离开了中国具体国情下生产力的具体要求,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以外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样,“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它们发展。


(未完,全文共7930字,当前显示14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