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王莽空想主义覆灭的必然性及启示

王莽所处的西汉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些问题自西汉前期就已产生,武帝改文、景的“无为而治”,搞官营工商业,董仲舒提出抑兼并,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但政府干预虽有财政效益,经济弊端却有增无减,如专卖商品质量不良、价格昂贵、强迫摊购,政府部门故意刁难,物品交换既不方便又不公平,官、商勾结操纵物价等,以至于轻重之策逐渐淡出。王莽执政以后,没有延续对国家干预的反思和调整,而是矫枉过正,认定社会经济的弊端不是政府干预所引起,而是政府控制不力所导致,从而把汉武帝时的集权经济推向了极端。这一关键的政策选择,当系社会文化思潮使然。正如吕思勉断言:“王莽的失败,不是王莽一个人的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因为王莽所行,并不是王莽一个人的意见,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意见。王莽只是集此等意见的大成。”14“所以王莽是根本无所谓篡窃的。他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要实行改革,自然要取得政权;要取得政权,自然要推翻前朝的皇帝:而因实行改革而推翻前朝的皇帝,在当时的人看起来,毋宁是天理人情上当然的事,”15

可见,与其把王莽的破产看成是虚伪品质的败露,不如把它视为空想破灭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可以从这一事件中折射出来。例如,理想观念与历史现实的背离。正统宜扬的是“天下为公”,实际上做的却是“天下为家”。柳宗元说,秦以后,“其为制,公之大者”,“其情私也”。那些打着“均贫富”旗号的改朝换代者,掌控资源后,谁能摆脱“家天下”的情怀。因此,王莽的虚伪,根子上是他信仰的那个学说虚伪。再如,人治社会和“治人”体制的契合。儒家思想塑造了具有智慧和利他倾向的决策者,在他们的管制下,经济运行可以、也应当是专制集权的,个人的效用不需要通过竞争获得,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也不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护。这样一来,建立法治社会就没有必要。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以社会道德作为判案标准,具有官本位、随意性和惩罚性,缺乏近代法治既保护正当权利又约束权利侵犯的对称性。


(未完,全文共2603字,当前显示86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