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海外华文报刊和国内政治变革

中国是个有着长期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极为艰难,国内一贯缺乏思想言论和新闻出版的自由。于是,近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纷纷走出国门,依靠海外华侨华人促进国家改造。海外华侨华人的报刊就成了推动国内政治变革的重要舆论力量。

(一)

海外华文报刊萌生于19世纪前期。除了早期有少数为外国传教士创办而外,大多数都是华侨、华人所办。它们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一样,具有爱国爱乡、关心国事的传统。19世纪后期,中国内忧外患深重,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对内强化专制统治,对外不断丧权辱国,许多有识之士被迫走出国门,寻找救国之道,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海外华文政治报刊,并且开启了关注并参与国内政治变革的先河。

19世纪末海外华文政治报刊中有维新派(保皇派)的,也有革命派的。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人士曾经广泛利用海外报刊,鼓吹变法维新,倡导君主立宪。1898年冬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曾是这派报刊的旗帜。1901年该报停办后,梁启超在翌年二月创办了《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们的改良思想,历时六年,在海内外有过较大的影响。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东京扩展为中国同盟会。在此前后,大批革命报刊相继创办,用以宣传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其中既包括留日学生出版的《开智录》、《国民报》、《浙江潮》等刊物,更有各地区同盟会创办的报刊,如檀香山的《檀山新报》、新加坡的《中兴日报》、缅甸和马来亚的《光华日报》等等。而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民报》(1905.11-1911.2于东京)则是革命派的主要喉舌。以此为重镇发起的同维新派《新民丛报》的论战,为辛亥革命准备了舆论基础,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国内政治变革的走向。

辛亥革命之后,海外华文报刊多数由政治性向商业性过渡,这是同所在国报业发展的进程大致同步的。但是,多数华文报刊仍然关注国内的政局变化,对“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报道和评述。这些报刊大部分出版于东南亚地区,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1923年,新加坡)、胡文虎创办的《星洲日报》(1929年,新加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31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海外华文报刊几乎毫无例外地和国内民众同仇敌忾,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当时海外报刊总数已达151家(东南亚就有120多家),还出现了华文广播电台。除了东南亚地区而外,影响大的还有法国巴黎的《救国时报》(1935年办)、美国纽约的《美洲华侨日报》(1940年办)、旧金山的《世界日报》(1906年办)等。它们的宣传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对于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动员国内外华人积极支持或投身抗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局出现了新的动荡,并且爆发了为时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外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对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国际上则是两大阵营对峙,冷战长期持续。在这种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之下,海外华文报刊发生明显分化,有亲大陆、拥护新中国的,也有亲蒋、亲台、亲美的。但是,分化中有同一,那就是都在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国内的政局,力图运用自己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国内政治变化的走向。


(未完,全文共7431字,当前显示13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