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民主财政论—公共财政本质的深层思考

近年来有关公共财政的讨论已经由理论探讨上升到政策选择层次。各方人士畅所欲言,对公共财政的概念和框架设计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在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仍然存在着某些基本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对公共财政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并没有多少认识。这样,对公共财政的讨论就常常显得过于浅薄、流于形式。本文无意对当前的讨论作出评价,只想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各方作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一、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要探究公共财政的本质,离不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因为公共财政作为财政范畴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产物,与市场经济有着本质联系。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就是决策主体的多元化,或曰分散决策。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是竞争性的和完全的,且没有外部性,那么分散化均衡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假定:经济中存在无数个厂商和消费者,那么通过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分散决策,可以达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当然,进一步的拓展中包括了政府主体,而其目标函数也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

从政治学意义上,市场经济中分散决策就是民主决策,因而市场经济也是民主经济。在得到这一结论之后,本文转向分析市场经济中政府存在的价值和动因。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是在分散决策基础上的集体选择的产物。在一个极端,私人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主要依赖于市场的自愿的分散决策。而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的存在,则要求有更强、更复杂的政府,对私人物品的偏好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所表露,而公共物品的偏好难以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结果,一些物品可能生产的太少(比如:教育和对穷人的收入再分配),而另一些物品又可能生产得太多(如污染和犯罪)。这些公共物品都需要由政府来提供。

有人也许会提出质疑。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自愿行为处理公共物品问题,产生更有效率、更为平等的结果。例如,我们可以合作修一条公路,使几个人获益,也可以通过改变污染量的自愿市场,合作降低污染水平。但自愿行为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公共物品的性质问题,比如公共服务可能招致“搭便车”行为,如果合

修了路,但无力监测和控制这条路的使用,那么其他人就可以不付成本地使用它;二是达成和实施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可能太高。两个问题相互关联,修路的合或许能够达协议,但如果排除其他人的成本过高,就不可避免“搭便车”行为。

上述难题使得自愿行为可能、但总体上并不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客观上要求组成一个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拥有强制课税和颁布法令的权力。但必须清楚,市场经济的分散特征不可能容忍一个专制政府的存在,而只能产生一个民主政府。因为政府的强制性权力是由社会公众赋予的,是在分散决策基础上集体选择的结果,用来解决分散决策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脱离了集体地民主决策,政府的权力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政府行为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则政府倒台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这一点在引入契约概念之后便会更加清楚。

二、民主财政的核心是契约安排前文分析表明,政府是民主决策基础上集体选择的结果。那么,民主决策是通过何种机制来支配政府政策的呢。更进一步的,政府是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呢。这就回到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契约。


(未完,全文共4442字,当前显示135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