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乡村发展中学者与官员思路的分歧

刘岳,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

学者有“经时济世”的愿望,政府也有吸纳研究成果推动发展的要求,但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相互埋怨、指责甚至轻视由来已久。学者笔下的政府官员制定政策头脑发热、违背规律,施政行为野蛮粗暴、不懂科学;政府官员眼中的学者立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理论阐述大而无当,政策建议空洞无物。这种互相指责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作为社会政策制定过程流水线上游工序的美好愿望总是落空。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对矛盾来加以分析。

1.政治性与“去政治化”

理论研究无论是否有明确说明,总有相应的价值预设和较为明确的意识形态色彩。学术研究不可避免的“终极追求”与地方政府越来越明显的“去政治化”形成鲜明的对照甚至尖锐的矛盾。中央政府在其政策表述中当然还有一定的政治性的内容,而对地方各级各种政策文件包括正式文件、领导讲话、会议材料的详细研读之后可以发现,在以“发展”(或者“科学发展”)为唯一政治上正确的表述之下,除了会在文字材料最后一段“加强领导”部分有程序化的提及之外,几乎没有可以判断其意识形态追求的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正式文本中多数时候已经被简化成为“新农村”建设。政府系统安排工作的政策文件如此,党委系统所发布的文件政策也大抵如此。或者说,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价值追求更接近于中央政府的角度,当以此来考量和评价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时,双方都会感到有些尴尬。在笔者的调查中,当问及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学习不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时,他的回答是“我们只学县委书记讲话”。当前的党政干部,哪怕是乡镇一级的干部,几乎都是正规大学教育出身,如果说他们对于理论完全无知,并不符合事实,更多的原因在于理论研究当中强烈的价值色彩会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社会性与经济性


(未完,全文共3227字,当前显示77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