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简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一提起湖南图书馆,人们就知道那里有个“毛泽东著作版本陈列室”;一提起南京图书馆,就知道它收藏的太平天国史料最全;若想研究孙中山先生或华侨史料,就自然想到要去广东的中山图书馆等等。由此可见,一个公共图书馆要想在本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影响力,就必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馆藏。就如企业要求发展,就必须创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一样。一个图书馆,藏书越有特色,其藏书利用率就越高,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大。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馆藏特色呢。我们认为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形成公共图书馆馆藏特色的重要手段。毋庸置疑,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谈点浅见。

1地方文献的界定

什么是地方文献,历来意见不一,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上。一种意见认为,凡是记录有关本地区的一切资料,不论它的载体形式如何,只要是关于本地区一切情况的记述资料,本地区一切名士的著述及其传记资料,以及对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的事迹传记,本地区的一切出版物,都属于地方文献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文献应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著作,凡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没有地方特色的都不是地方文献资料。如何客观地看待这种分歧。我们认为应当先从地方文献的内涵的界定说起。

最早对地方文献关注并开展研究的是我国图书馆界的先驱者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等。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引用、运用,并成为“广义”的地方文献的定义。他认为地方文献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所谓史料即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资料;所谓人物,指的是本地区人士的著述,不仅指本土人,还包括对本地区建设有重要贡献的人;所谓出版即本地区的出版物,不仅仅限制在内容与地方是否有关上。杜先生认为可从本地区的出版物看出本地区的出版情况及思想倾向。

针对杜先生广义的地方文献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在图书馆界又提出了一个“狭义”的地方文献概念,这个概念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是反映本地区政治、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碑帖、族谱、墨迹等,就是地方文献,就应收藏,而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地方特色的,都不应视为地方文献。

我们虽认为后一种界定意见更确切些,但前一种意见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为此,我们认为在研讨界定地方文献的内涵时,可各抒己见,但在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中,应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入藏方式,不拘泥于广义与狭义的地方文献划分原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收藏、征集和利用地方文献。

2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征集

2.1地方文献的收藏


(未完,全文共4259字,当前显示11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