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上海中小学创建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探索与启示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简称校本教研),已成为目前教育领域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术语。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校本教研已经越来越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校长、教师的关注。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明确提出要加强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保证基础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

近年来,伴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校本教研在上海中小学的实践出现了喜人的形势,不少学校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校本教研的诠释提供了案例,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可操作化提供了范例。

这里刊登一组示例,从中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理论探索之河:校本教研面面观

何谓“校本教研”

“校本”(school-based)这一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当时的理论依据是放权给学校带来的自主权力会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校本”的理念引入我国,与国家对教育的权力重心的转移有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由此而来的各种校本形式,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也就接踵而至,校本教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方法性支持系统,贯穿于其他各种校本形式之中。所谓“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研。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研究为纽带,通过专业引领、行动跟进和实践反思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形成扎根于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新型教研文化;加强由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的学习型教研团队建设,逐步创建教研团队的活动制度、交流制度、评价制度和资源共享制度。

关键词简析

关注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对教师的着眼点已从课堂教学扩展为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校本教研,要为所关注的方面提供帮助。

研究纽带研究为纽带,是说教研以研为重点,研究,既是问题解决的“中介”,也是提高能力的“台阶”,研究深入一步,就能提高一步。

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大概念,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能力,而并非仅指学科教学能力。专业引领,有专家、同行及一切有真知灼见人士引导的意思。

行动跟进研究的实现,行动是必须的,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行动跟进,是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就是把过程当作研究过程,把经验甚至教训作为宝贵的财富。反思,是在深层次研究问题。

新型教研文化把教研提到文化的层面,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教育人文化的体现。新型教研文化,更多地是遵循教育规律,更多地体现教育关怀,更多地落实教育和谐。

学习型教研团队教学,从某堂课看,是一种教师的个体行为,而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就会形成学校的教育文化品质和程度。学习型教研团队,以汲取各种有益于教育和教学的文化为载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学、互助和互励,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校本教研种种

“自下而上”教研

“互动式”教研

“参与式”教研

“实战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

“专题式”教研

“诊断式”教研

“跨学科”教研

友情提示

问。校本教研与教研组教研有何不同。

答。首先,从观念上看,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可持续发展,追求整体教育质量最优化为基点,而不是仅局限于某门学科的教学质量。


(未完,全文共4269字,当前显示13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