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朱元璋子孙明末即有近百万人

文/张宏杰

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么朱姓子孙迟早会压塌半个地球。

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朱元璋一生中经常做的一个梦是一桌大鱼大肉摆在面前,可是当他伸手去抓时,却被各种各样的意外打断:饭桌突然消失,大鱼大肉忽然变成一堆土坷垃,或者是,他突然被一只大人的手拎起来扔到屋外。从梦中惊醒,他会听到自己肚子里不断的肠鸣,饥饿感像一把刀子一遍遍地刮着他的肠胃。未来的太祖皇帝早年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顿饱饭。

这不是他一家一户的状况。这是大元帝国里多数农民的景况。战国后期,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精耕细作,汉代的亩产量,据学者计算,就已达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这个在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产量却让世界上其他地区追了一千多年也没追上,以英国为例,直到十二三世纪时,他们的亩产才达到九十七斤。按理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

但是,有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压力。前工业时代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西欧在从公元2年到工业革命前的1700年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百分之零点零六五,而中国在公元2年至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期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约为百分之零点一一,高出西欧近一倍。中国古代人口增减循环周期之频,增长梯级之多之高,在前工业时代的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中国土地虽然辽阔,但人口密度一直远远大于欧洲。

根据赵冈和陈钟毅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北宋以前大体上维持在十亩左右。北宋后,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十亩以下,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人均耕地面积更剧减到不足三亩。而到十三世纪,英国农民平均耕地较少的时期,一个农民的可耕地还有十八亩以上。


(未完,全文共2403字,当前显示77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