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简论空间经济学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研究

一、研究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是从国际关税同盟的角度提出的,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手段、贸易条款等进而转向生产领域的联合。国内有关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在过去更多的是介绍国外的有关理论,近些年才逐渐将视角转移到国内。如张佑林(2000)认为所谓一体化,其含义可概括为: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基本方略、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宋巨盛(2001)认为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从空间经济学角度研究京津冀地区经济,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角。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空间经济学视角研究京津冀地区经济差异,合理地解释该差距在一定时期合理差距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遵循产业集聚、产业扩散的一般理论,探索京津冀实现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三、实证研究

根据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由于在实际的经济现象中,经济空间彼此之间存在距离,因此无论如何缩小贸易成本,经济差异不可避免。这种差异体现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各方面。京津冀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根据各省市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北京人均gdp达11630.23美元,天津为10595.03美元,河北为4161.17美元。凸显了京津的强大经济实力。北京第三产业达到70%以上,第一产业仅仅占到10%;天津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河北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二产业比重均较大。而这种产业结构又是就业结构的表现。随着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推进,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转入城市。加上目前农业机械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步步加强,也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在京津冀地区,农民工乡土情结严重,会首选本区域城市。北京、天津这样的城市经济总量巨大,产业门类齐全,就业信息和就业机制相对更加灵活。无形之中会缩小工人、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根据空间经济学,由于这两个首位城市产品种类多,同样的工资水平会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增加了消费福利,相对地就减小了消费价格指数。此即反映了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同样由于京津冀产业门类多,工资水平高,会吸引更多的产业工人,而且京津大量的外国驻华机构及旅游资源也会吸引更广泛的人群,会带动其更多的消费,反过来促动企业更大规模地进行生产,此即形成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然而产业和企业的过度聚集也会增大企业之间更激烈的竞争,甚至会形成互相攻讦、恶性竞争市场份额的极端情况。果如此,企业就有离开和分散的动力。但是只有竞争的成本(比如因为工资上升、产品降价造成超额利润下降)大于集聚获得的收益时,这种扩散现象才会实实在在地发生。


(未完,全文共4743字,当前显示122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