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脸谱化的革命性

《忠诚与背叛》作为一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的故事,影片着重以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为主线,对“四一二”政变背景下如何应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保持党的战斗力,塑造了党的早期领导集体等一批优秀干部群像。

从观影感受看,影片艺术形式仍比较单调,弘扬主旋律的主观动机和渲染主旋律人物的手段不相适应,表现出急于向十八大献礼的浮躁。

首先,在讨论如何处理叛徒的情节中,几个西装笔挺,一副欧化装扮的人决定处决外表上穷困潦倒、土根打扮的上海工人范阿根,在艺术处理上容易给人不良的影响。同时,脸谱式的周恩来、蔡和森形象,穿着时髦的洋装,显得比较轻浮。这一点,鲁迅当年提到“四条汉子”的时候,其实已经指出了这一弊病。

在影片结尾处,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在革命势力薄弱的北平,明知手下存在背叛嫌疑仍不作妥善安排,最后孤身赴险被捕,这一做法实际损害了党的领袖形象。围绕形象塑造,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一系列使用特型演员的红色影片中,最需要斟酌的就是相比没有这些人物出现,影片实际的效果。由于人民群众已经对许多领袖有了直观和广泛的感官认知,重新塑造人所共知的领袖形象时,就尤其要慎重。

此外,许多反映党的地下工作状态的情节设计和展示,比较粗糙。比如在北平当地某个小餐馆里,王荷波和当地共产党接头,这个信息传递情节显得非常轻浮。实际影片观看效果是:王荷波对着桌子自言自语,候勇扮演的饭店老板在擦桌子时东张西望。以此手段表现地下党工作情形更像荒诞剧的表现手法,和普通肥皂剧的桥段。

如果真要表现我党早期共产党员缺乏斗争经验的背景,反映白色恐怖的残酷性,应当尽可能直白。在党的历史教育背景下,广大群众已经先入为主把党员当成英雄人物看待。因此暗杀、转移,队伍清理等手段一旦显示出缺乏智慧,就让人看出了剧本编写的仓促,显示了影片构思的浅层化,说明需要展现的主题还缺乏丰富多样的手段。


(未完,全文共2634字,当前显示8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