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评价

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中国实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扮演着重大角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势必对环境等产生影响,而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质量的优劣无疑应成为评价生活质量是否提高的标准之一。同时,保证资源具有可持续的支撑能力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资源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将环境规划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是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发展历程

社会或区域规划按规划所涉及的对象,可分为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专项规划是专门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某一关键问题而制定的规划。它可以是某些产业的规划,某些区域的发展规划,也可以是解决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某一“重大课题的规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到现在已经制定和实施了11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改革开放前,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划的内容是用“国民经济计划”这一术语涵盖的,国民经济或地区被定义为“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体”。“国民经济计划”虽然涵盖内容很广,但主要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即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或很少考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的环境、资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实际上“五五”计划之前的规划内容也确实如此。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范围远远超越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原来主要指物质生产活动的“国民经济”概念似乎难以表达国家发展现划的内容范围。于是从“六五”计划开始改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意思是国家发展规划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民经济”(物质生产活动),而且涵盖“社会发展”(非物质生产活动),又由于其中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性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特殊重要作用,所以又将之从“社会发展”中独立出来。这样,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的内容范围体系就归结为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样所谓“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之后,由于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以及越来越明显的资源可提供能力对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约束,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国家的发展走上健康、良性、持久的发展道路。


(未完,全文共5761字,当前显示123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