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领导人和宪法64年变迁

田亮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有一座“端升楼”,以中国政法大学首任校长钱端升的名字命名。《环球人物》记者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焦洪昌约采访时,他特意把地点选在了这里。“你不是要我讲新中国宪法吗。钱校长就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立法顾问。”1953年,上海市民积极参与选举人大代表。

焦洪昌今年57岁,虽然没有赶上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却见证了“八二宪法”的诞生。“1982年,我正在中国政法大学念书,还记得新宪法颁布后,学校专门举办了宪法讲座。廉希圣老师作的报告中,还讲到恢复国家主席制度。”后来的30多年中,焦洪昌见证了现行宪法的历次修改。“每次制定、修改宪法,都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有人提议称第一部宪法为“毛泽东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全国人大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尚不具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國庆节期间,游行队伍在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向全国人民公布了3项“伟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要通过正式的宪法,就要先产生人大代表。

1953年3月1日,毛泽东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义,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据法学家许崇德回忆:“中央确定的工作方式是先试点,主要由内务部(今民政部)牵头,派了一支工作队到山东,我就是其中一员。我们见到的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农民,对民主政治完全没有概念。什么叫人民代表大会,什么叫选民登记,从来没听说过。很多农民连名字都没有,特别是妇女,就叫‘张家大嫂‘李家大妈。没有名字怎么登记。于是我们就给她们起名字,一下子起了好多名字。”而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选举形势热烈。法学家郭道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当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组织清华大学选区的人大代表选举工作,还在清华校刊上写了一篇短评:《投社会主义一票》。大家热情非常高,投票率达到100%。”

这次选举,全国6亿人口中的5.7亿人选出近570万名基层人大代表,为通过宪法提供了充分的群众基础。

当时,毛泽东正忙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到1953年12月,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得以确定。因为总路线是宪法的题中之义,其确定较晚,通过宪法的任务没能在1953年完成。当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休假一段时间,着手起草宪法草案。这期间由刘少奇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下午两点开会,下午四点毛泽东就带着他的3位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乘专列离京,前往杭州刘庄,专心起草宪法。”焦洪昌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在列车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宪法制定一般分4个步骤。起草文本、审议文本、通过文本、颁布文本。毛泽东对宪法的起草非常重视,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草案初稿。因为他是这部宪法的主要起草人,所以有人提议将这部宪法称为‘毛泽东宪法,但被他拒绝了。”焦洪昌说。


(未完,全文共4401字,当前显示13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