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生生科代表,师师科主任”育人管理模式的实践与认识

为了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生活、品行、心理、个性等的指导统筹兼顾的育人管理机制,开辟学生自主管理、合作学习、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自2005年秋季,我校改革传统的行政班管理机制,以科代表组为育人的基本管理单位,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符合新课程理念,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生生科代表,师师科主任管理模式,推出了与之相应的科主任、科代表捆绑式考核的评价方式和有奖游学的奖励形式。从而搭建了教师全员专业化发展与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新平台,创造性地落实了我校提出的师生双主体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理性思考。素质教育亟需育人管理机制的改革1、学生的成长需要更先进的育人机制。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但是当让这一理念进入学校的实践层面时,实际育人效果与理想目标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直困绕着教育理论专家和一线工作者的难题。造成素质教育理念与行动难以统一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学校内部的育人管理机制与新的教育理念不能完全相匹配,应当是影响育人质量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班管理模式,其优点不再赘述,其缺点正在日益凸显。把几十个学生集中在一个班内,由班主任作为主要责任人,这种一对多的管理模式下,教师难以关注每一层面学生的进步,学业弱势的学生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而只有在充分的、平等的人文关怀下,我们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热情。责任心和使命感又是人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学生这种情感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更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锻炼强化的机会和舞台。

2、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全程参与的育人机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果没有专业上的持续发展,就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无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由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育、由知识技能接受性教学向健全人格培养的转变,是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是在具体的育人工作过程之中才能实现,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完善,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育人艺术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在以班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的班级育人管理模式下,一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大多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会因身份和责任关系的局限而无法进行多样性、复杂性的育人实践。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让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育人机制,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提高能力,做到以教师的成长引导学生的成长,以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生生科代表,师师科主任制度的内涵生生科代表,是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首先将班内学生科学划分为六个小组,称之为自然组。每位组员分别担任各科的科代表,负责组织、督促本自然组成员对相应学科的学习。师师科主任,即每个任课教师都担任学生的学科主任,直接领导的是自己的科代表组成的小组,称之为科代表组;科主任要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科代表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发挥科代表的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对自己任教学科的学习。


(未完,全文共4943字,当前显示132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