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中国成立XX年XX市网络通信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xx年周口市网络通信发展综述

“三哥,你干吗呢。天气凉了,多注意身体啊……”x月xx日上午,家住中心城区庆丰路中段的赵绍武老人拿着手机和远在湖北襄樊的堂哥视频。

自从用上了智能手机,学会了用微信视频聊天后,今年xx岁的赵绍武几乎每周都会和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堂哥“面对面”聊一会儿。除此之外,他每天还会在手机上看看新闻,和小辈们在微信里“互动”,有说有笑,彼此间感情联系得更紧密、更亲近,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这只是周口市网络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xx年来,周口市网络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近处靠吼、远处靠走”到“一机在手、万事皆知”,从“鸿雁传书”到微信即时聊天,随着科技进步,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遥远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使得时空变得更小、生活节奏变得更快,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千里思念一“信”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书信便是人们最传统的交流方式。它满载相思,向相隔千山万水的亲人、爱人、友人分享喜悦,慰藉安康。

书信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千年演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完善邮政制度,书信也逐渐成为人们通信的主要方式。几分钱的邮票,数日等待的时光,承载着一家人的期望,实现着情感的传递。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信是周口市群众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但是寄信、收信却颇费周章。赵绍武回忆说,寄信得去乡镇邮电所或县城邮电局,村上是不可以寄信的。收信的方式相对灵活,收信地址写到单位的,由邮递员每天直接送到相应单位自取;而写到村庄的,邮递员则每三天或一个星期送一次到大队部,再由收信人自己来取或者靠同村“顺路人”捎回去。这样下来,一封信从寄出到收阅,快则十天,慢则半月二十天。

“我是xxxx年的兵,在部队xx年与家人联系主要靠书信。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往老家寄信,告诉家人在部队的近况,并将在部队省下的补贴寄回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赵绍武而言,书信是缓解乡愁又饱含亲情的家书,承载着他对家乡浓浓的思念。

每封信件顺利送达的背后靠的是四通八达的邮路。新中国成立前,邮件运投主要靠人背肩挑,步行传递。新中国成立后,邮政通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形成由省内邮路、农村邮路、市内邮路及邮政局(所)组成的邮政通信网。xxxx年,周口市开始使用自行车运送邮件,当年配置自行车xx辆。此后,主要邮路邮件除委托运输部门运送外,均使用自行车完成。xxxx年,自行车达xxx辆,农村投递及城市投递全部改用自行车,步班投运的历史从此结束。xxxx年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运邮发展迅速,使用了xx余年的传统步班邮路取消。xxxx年xx月x日,邮政、电信分营,周口市邮政部门依托国道xxx线、xxx线的优势,不断拓展邮政网络覆盖范围。xx**年年底,邮政网络覆盖全市,服务面积xxxxx平方公里,全市邮政汽车增至xxx辆。xx**年xx月x日是第xx届世界邮政日。为减轻投递员的投递难度和工作量、缩短投递时限,周口市邮政局为全市xxx条城区投递段道配备了xxx辆电动车。

这一天,城市段道投递员结束了人力自行车投递的历史,实现了城区投递电动化,由此成为全国第三家、河南省首家电动车投递单位。之后,随着电话的普及,书信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不再是人与人之间最普通的通信方式。

“建国初期,还有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就是发电报。”赵绍武介绍,电报与书信相比,大大加快了家人、朋友间的联络速度。但是,其费用“奢侈”且叙事难以翔实,所以人们只在遇事紧急时才会给对方发电报。


(未完,全文共6058字,当前显示147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