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和谐社会本质交流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构成要素,中国人历来讲和谐,因此,谈和谐社会,不可能避开民族文化传承和思想积淀,但更应看到二者间的差异性。

第一,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和谐与开放的知识经济基础上的和谐之差异。自然经济时代的和谐是一种“天不变,道亦不变”形态下的社会和谐,它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特殊关系之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由于单个人或家庭无法与自然相抗衡,只能依靠宗族势力,这必然强化了血缘裙带关系。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看,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通过户籍、保甲等制度,把人牢牢地限制于狭小地域和封闭空间,这种人与信息很少流动的和谐,甚至能够维系千百年。知识经济时代的和谐,建立于信息高度发达,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的基础之上,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结构与民众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社会由自然经济的一元结构变革为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基础上的多元结构,大众思维由单向趋向多维,由求同趋向求异。这种情况下,社会关系处在快速调整和变革过程,即一个平衡与和谐形成后,新的不平衡与不和谐因素又产生出来。相比较而言,要实现动态和谐更为困难。

第二,封建统治造就的顺民意识基础上的和谐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上的和谐之差异。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社会便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结构皆走向以皇家为核心的社会运行秩序,这种体制机制的突出特征是权力自上而下作单向运行,且表现为刚性,由此造就了“青天”与“草民”意识,形成了逆来顺受的顺民性格。除此之外,由于民众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更没有形成保护私权的观念,“不争”自然而然进入价值观的领域,进入灵魂深处,这时的民众面对再大的困苦都能承受,再难咽的苦果都能吞下,做“顺民”成为一种封建时代的民族意识。


(未完,全文共2441字,当前显示75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