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因地制宜殡葬改革交流

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基础不平衡,殡葬风俗差异性很大,殡葬文化也有迥异。如何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状况的殡葬改革的新途径,是各级民政部门在深化殡葬改革的进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扬州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物产丰富,土地资源十分宝贵。自我们国家实行殡葬改革方针后,扬州市是最早被列入火葬区的地区之一。经过五十年的殡葬改革的历程,该地区的火化率逐年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2006年,扬州市的火化率始终稳定在100%,以火化为标志的第一次殡葬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扬州市民政部门不断深化绿色殡葬、生态殡葬、文明殡葬的理念,大力推行骨灰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维护了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不能停滞不前。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东南沿海地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巩固死亡人口火化率,倡导骨灰处理多样化,推进墓园建设生态化,加快殡葬设施环保化,提高殡仪服务规范化。

毋庸置疑,殡葬改革任重而道远,殡葬管理任务繁杂而艰辛。尽管各地民政部门矢志不渝地推进殡葬改革,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千年的殡葬陋习根深蒂固,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客观上给推进葬法改革带来了很大阻力;二是殡葬法规的滞后,制约着殡葬事业的发展,现行的殡葬法规与现实的殡葬改革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社会舆论对民政部门的殡葬管理产生不少歧义;三是殡葬事业单位设施老化,殡仪服务单位自我发展不快,与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不相协调;四是殡葬改革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骨灰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导致骨灰乱埋乱葬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不少地方骨灰公墓无序发展,与提倡骨灰多样化处理的殡葬改革方针相悖。针对这些问题,扬州市民政部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殡葬改革,持之以恒地开展“殡葬改革突击月”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清理骨灰乱埋乱葬,加快骨灰处理设施多样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巩固了殡葬改革成果。从十多年殡葬改革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推进殡葬改革,思想观点要更新

殡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殡葬方式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精神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遗体处理方式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传统的土葬习俗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显而易见,现代的骨灰葬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呈日益增加的趁势;第二,遗体棺葬对森林资源的耗用极为可观,另外建墓立碑对石材、水泥等耗用有增无减,少数地方建有墓地的山丘“白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风景旅游区、水源保护区、经济开发区周边乱埋乱葬的坟头随处可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第三,举丧形式与人民群众和消费水平息息相关。一些地方隆丧厚葬之风未能有效控制,超脱了低收入家庭、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承受能力。第四,封建迷信的丧葬观点和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规律的作用下,忠孝观念、等级观念、宗法观念和鬼魂观念的残存势力十分顽固,倡导科学、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改变封建迷信隆丧厚葬的殡葬方式,不加大殡葬改革的力度,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时也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进殡葬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人民群众冲破旧的殡葬习俗的束缚,用文明的殡葬理念取代落后的传统观念。


(未完,全文共5011字,当前显示14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