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经济如何发展的研究

**群众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色民俗风情的民族群体,他们以零星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特定的经济区域,但这个群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有其特有的经济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研究和探索**群众经济发展,对建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自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开始有*人民从平阳迁入*,在之后的218年里,又陆续有*人民分别从平阳、苍南、福鼎、福安、云和、景宁、文成等邻县迁入*,共30批次。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也吸收和传承着汉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勤劳朴实,又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民族群体。经过至今540多年的发展,全县已有*人口203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

“大散居、小聚居”是**人口分布的特点之一。2万余畲民,分布在34个乡镇、150多个行政村、191个自然村。每个乡镇平均不到600人,每个行政村平均只有133人,每个自然村平均只有100来人。而聚居人口规模最多的只有500余人,仅有彭溪玉塔一个村。少的不到10人,有的单家独户,也有的多户独屋。*年我县行政村撤并后,只有玉塔村为纯*人口的行政村。

居住在高、偏、边、远的山区是**群众的又一特点。全县191个*自然村,除了罗阳镇和司前、竹里两个民族乡镇有部分*群众居住在乡镇建成区内,其他乡镇的畲民都是远离村庄和集镇。或在高山上,或在偏僻之处,或在村庄、集镇的边缘,离行政村和集镇都很远,近者几公里,远的达10余公里。

**群众的经济发展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力输出为辅。产业主要是粮食生产、零星的茶叶、水果种植和禽畜养殖。生产方式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为主的农耕经济方式,甚至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比当地汉族居民低,绝大部分畲民还居住土木屋,多数畲民处于贫困状态。

(二)经济结构

传统农业是绝大部分畲民的经济支撑,传统农业经济和劳动力的廉价收入是大部分畲民家庭的经济构成。

*群众的经济结构单一,三次产业中,只有一次产业经济和少量的三次产业经济。在一次产业经济中又以传统粗放的粮食生产为主,多数家庭还是完全的传统农业经济。而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又都是单一结构。生产的主要是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兼种茶叶、水果,猪、牛、羊、鸡、鸭等禽畜也有养殖,但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生产的需要,养牛为了耕地,养猪为了吃肉,养鸡养鸭为了进补,生产规模小,多数家庭只经营自有的耕地和山地,规模种养的很少,商品经济几乎等于零,就连“提篮小卖”都很少。除了竹里乡、司前镇部分*农民有较大面积的竹木资源和百丈林山自然村拥有灰绿岩矿资源外,其他地方的*农民都缺乏自然资源,没有资源产业,更没有资源型经济。工商、企业的发展很落后,全县450家民营企业中,*农民办的企业只有3家,全县4878户个体户中,*个体户只有106户。

此外,就是靠劳动力输出。输出人员以打工为主,在外出人员中,经商办企业的只有6户,有的只在农闲之时打短工,常出常归。

(三)发展水平


(未完,全文共9791字,当前显示127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