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外的经验表明,只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才有实现的可能,农民才能富裕起来。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也表明,农民收入中占大头的和增长部分主要靠非农产业,中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收入已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劳动力的供给压力逐年增大

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约5.2亿人,按照现在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农业本身约需2亿劳动力,估计已有2亿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那么至少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再加上高校毕业生、下岗待业工人、部队退伍军人等就业安置,这几方面的压力同时存在,并且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随着我国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成长,这部分的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岗位240万个,而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专业技能的要求高,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却较少的客观现状,使得gdp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这是就业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偏低,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需求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缺,决定了其进入城市主要是在建筑、运输、保洁、搬运等行业从事苦、脏、险、累等工种的体力劳动,在当今主要是拼技能而不是拼体力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者一般处于劣势地位,可供选择的就业领域相对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及其就业适应能力差是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四)县域经济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尤其乡镇企业更是功不可没,累计吸收了约1.5亿农业劳动力。一般来说,农民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往往都偏向选择就近就业,同时乡镇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较多合适的就业岗位。但近年来,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只能向大中城市转移,但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加,使城市中一部分技术含量低的苦、脏、累的原本由流动农民承担的工作转由城市下岗人员逐步替代,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五)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信息不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未完,全文共4032字,当前显示129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